》在线书写练习

查看笔顺

拼音:dào  笔画: 部首:



康熙字典:

部首:辵
字典出處:宋本廣韻:頁301第45康熙字典:頁1262第06辭海: 卷1頁3263第02GSR: 第1048.a漢語大字典: 卷6頁3864第01
國語發音:dào dǎo
粵語發音:dou3 dou6
唐代發音:*dhɑ̀u *dhɑ̌u
說文解字:《辵部》道:所行道也。从辵从𩠐。一達謂之道。
宋本廣韻:《廣韻・上聲・晧・道》道:理也,路也,直也,衆妙皆道也。《說文》曰:所行道也,一達謂之道。徒晧切,七。
康熙字典:《康熙字典・辵部・九》道:〔古文〕𨕥衟𡬹《唐韻》徒皓切《集韻》《韻會》《正韻》杜皓切,𠀤陶上聲。《說文》所行道也。《爾雅・釋宮》一達謂之道路。《詩・小雅》周道如砥。《前漢・董仲舒傳》道者所由適于治之路也。又《廣韻》理也,衆妙皆道也,合三才萬物共由者也。《易・繫辭》一隂一陽之謂道。《又》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書・大禹謨》道心惟微。又順也。《書・禹貢》九河旣道。《註》順其道也。又國名。《左傳・僖五年》江黃道柏。《註》道國,在汝南安陽縣南。又《韻會》州名。漢屬零陵郡,唐營州,攺道州。又當道,草名。《博雅》當道,馬舄也。又《集韻》《韻會》大到切《正韻》杜到切,𠀤陶去聲。《正韻》言也。《孝經》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大學》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又由也。《禮・禮器》苟無忠信之人,則理不虛道。《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又治也。與導同。《論語》道千乗之國。《史記・文帝紀》道民之略,在于務本。又引也。《左傳・隱五年》請君釋憾于宋,敝邑爲道。又從也。《前漢・淮南王傳》諸使者道長安來。《山海經》風道北來。《註》道,從也。又《字彙補》動五切,音覩。《易林》冬藪枯腐,當風于道。蒙蔽塵埃,左氏勞苦。又叶徒厚切,頭上聲。《詩・衞風》牆有茨,不可道也。叶下醜。
反切:徒晧(《廣韻・上聲・晧・道》)
相同讀音:導(《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中庸章句》)
英文翻譯:path, road, street; method, way

古汉语:


dào
①<名>路;道路。《魚我所欲也》:「呼爾而與之,行~之人弗受。」《陳涉世家》:「會天大雨,~不通。」【又】<動>取道;道經。《鴻門宴》:「從酈山下,~芷陽間行。」《<指南錄>後序》:「~海安,如皋,凡三百里。」
②<名>途徑;方法;措施。《六國論》:「賂秦而力虧,破滅之~也。」
③<名>規律;法則。《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也,進乎技矣。」
④<名>道理;事理。《師說》:「聞~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⑤<名>道德;道義。《陳涉世家》:「伐無~,誅暴秦。」
⑥<名>學說;主張。《送東陽馬生序》:「既加冠,益慕聖賢之~。」
⑦<動>說;談論。《桃花源記》:「不足為外人~好。」
⑧<動>通「導」,引導。《論語·學而》:「~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⑨<動>通「導」。疏通。《尚書·禹貢》:「九河既~。」《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
⑩<名>古代行政區劃名。唐代初年全國劃分為十道,道下轄州。明清則在省一級一級行政區域下設道,道下轄府,其長官就稱為道或道員、道台。《左忠毅公逸事》:「史公以鳳廬~奉檄守御。」
⑾<名>簡稱道家、道教。《漢書·藝文志》:「~家者流,蓋出於史官。」
⑿<動>以為。《灌園叟晚逢仙女》:「他還~略看一會就去,誰知這廝故意賣弄。」
⒀<介>從;由。《管子·禁藏》:「凡治亂之情,皆~上始。」
⒁<量>元稹。《望喜驛》:「一~月光橫忱前。」【道心】⒈猶言道德觀念。⒉悟道之心。【道學】⒈道家的學說。⒉指理學,即以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以儒家為主體的思想體系。【道眼】指抉擇真妄的能力。【道義】⒈道德和義理。⒉道德和正義。【道藝】學問與技能。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