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书写练习

查看笔顺

拼音:zhī  笔画: 部首:



康熙字典:

部首:丿
字典出處:宋本廣韻:頁58第42康熙字典:頁82第04辭海: 卷4頁7202第GSR: 第962.a漢語大字典: 卷1頁0043第01
國語發音:zhī
粵語發音:zi1
唐代發音:*jiə jiə
說文解字:《之部》之: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之屬皆从之。
宋本廣韻:《廣韻・上平聲・之・之》之:適也,往也,閒也,亦姓出姓苑。止而切,四。
康熙字典:《康熙字典・丿部・三》之:〔古文〕㞢《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適也,往也。《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又於也。《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註》之,適也。《朱傳》猶於也。又語助辭。《書・金縢》禮亦宜之。《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詩・周南》之子于歸。《註》之子,是子也。又變也。《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又至也。《詩・鄘風》之死矢靡他。又遺也。《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又姓。出《姓苑》。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詩・唐風》舍旃舍旃。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考證:〔《禮・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謹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反切:止而(《廣韻・上平聲・之・之》)
英文翻譯: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古汉语:


zhī
①<動>到……去。《為學》:「吾欲~南海。」
②<代>指示代詞,相當於「這個」、「這」、「這種」等。《廉頗藺相如列傳》:「均~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③<代>第三人稱代詞,相當於「他」、「它」、「它們」、「他們」等。《論積貯疏》:「生~有時而用~無度。」《鄭伯克段於鄢》:「愛共叔段,欲立~。」
④<代>指代說話者本人或聽話者的對方。《捕蛇者說》:「君將哀而生~乎?」
⑤<代>第二人稱代詞,相當於「你」、「您」。《漢書·蒯通傳》:「竊閔公之將死,故吊~。」
⑥<助>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表示修飾、領屬的關係,相當於「的」。《邵公諫厲王弭謗》:「防民~口,甚於防川。」
⑦<助>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一般不必譯出。《師說》:「師道~不傳也久矣。」
⑧<助>定語後置的標誌。《勸學》:「蚓無爪牙~利。」
⑨<助>補語的標誌。用在中心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作「得」。《捕蛇者說》:「未若復吾賦不幸~甚也。」
⑩<助>用賓語前置的標誌。《師說》:「句讀~不知。」
⑾<助>用在表示時間的副詞後,補足音節,沒有實義。《赤壁之戰》:「頃~,煙炎張天。」
⑿<助>用在「前」、「後」、「內」、「外」等詞語和它們的修飾語之間,表示對方位、時間、範圍等的限制。《教戰守策》:「數十年~後,甲兵頓弊。」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