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书写练习

查看笔顺

拼音: 笔画: 部首:



康熙字典:

部首:人
字典出處:宋本廣韻:頁251第19康熙字典:頁94第01辭海: 卷8頁7601第GSR: 第976.b漢語大字典: 卷1頁0105第07
國語發音:yǐ
粵語發音:ji5 jyu5
唐代發音:*iə̌ iə̌
宋本廣韻:《廣韻・上聲・止・以》以:用也,與也,爲也,古作㠯。羊已切,七。
康熙字典:《康熙字典・人部・三》以:〔古文〕㠯《韻會》《正韻》𠀤養里切,怡上聲。爲也。《論語》視其所以。又因也。《詩・邶風》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左傳・昭十三年》我之不共,魯故之以。《註》以魯故也。《列子・周穆王篇》宋人執而問其以。又用也。《論語》不使大臣怨乎不以。又《左傳・僖二十六年》凡師能左右之曰以。《易・師卦》能以衆正。又《詩・周頌》侯彊侯以。《註》彊民有餘力來助者,以閒民轉移執事者。又同已。《孟子》無以,則王乎。又古以與聲相通。《禮・燕禮》君曰:以我安。《註》猶與也。《魏書・李順傳》此年行師,當克以不。《韓愈・剝啄行》凡今之人,急名以官。《註》韓文與多作以。又《集韻》與似同。《易・明夷》箕子以之。鄭氏,荀氏皆作似。考證:〔《詩・衞風》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謹照原書衞風改邶風。
反切:羊已(《廣韻・上聲・止・以》)
英文翻譯:by means of; thereby, therefore; consider as; in order to

古汉语:



①<動>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
②<動>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哉?」
③<動>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皆~美於徐公。」
④<介>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廉頗藺相如列傳》:「願~十五城請易璧。」
⑤<介>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⑥<介>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捕蛇者說》:「而吾~捕蛇獨存。」《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⑦<介>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蘇武傳》:「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⑧<介>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戰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楚和。」《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欲~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⑨<連>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禪山記》:「夫夷~近,則游者眾;險~遠,則至者少。」
⑩<連>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游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入。」
⑾<連>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⑿<連>表修飾和被修飾關係。《歸去來辭》:「木欣欣~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⒀<連>表目的關係,可譯為「而」「來」「用來」等。《師說》:「作《師說》~貽之。」
⒁<連>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範圍,用法同現代漢語。《張衡傳》:「自王侯~下,莫不逾侈。」
⒂<連>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余無及也。~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⒃<副>通「已」。已經。《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怪之矣。」
⒄<動>通「已」。停止。《齊桓晉文之事》:「無~,則王乎?」
⒅<副>只是。《馮諼客孟嘗君》:「君家所寡有者,~義耳。」【以往】以後。【以為】⒈認為。⒉使……成為。⒊把……當作。⒋作為;用作。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