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书写练习

查看笔顺

拼音: 笔画: 部首:



康熙字典:

部首:口
字典出處:宋本廣韻:頁163第43頁420第13康熙字典:頁185第01辭海: 卷2頁6730第1GSR: 第8.e漢語大字典: 卷1頁0602第01
國語發音:hé huò huó hè
粵語發音:wo4 wo6
唐代發音:*huɑ huɑ̀
說文解字:《口部》和:相譍也。从口禾聲。
宋本廣韻:《廣韻・下平聲・戈・和》和:《爾雅》云:笙之小者謂之和和順也,諧也,不堅不柔也,亦州名在淮南漢九江都尉居之屬九江郡齊爲和州又姓出汝南河南二望本自羲和之後一云卞和之後晉有和嶠又虜複姓和稽氏後改爲緩氏。戸戈切,九。打開字典《廣韻・去聲・過・和》和:聲相應。胡臥切。又音禾。三。
康熙字典:《康熙字典・口部・五》和:〔古文〕咊龢《廣韻》《正韻》戸戈切《集韻》《韻會》胡戈切,𠀤音禾。《廣韻》順也,諧也,不堅不柔也。《書・堯典》協和萬邦。又《舜典》律和聲。《易・乾卦》保合太和。《中庸》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又《書・堯典》乃命羲和。《註》羲氏,和氏,主曆象授時之官。又《詩・小雅》和鸞雝雝。《傳》在軾曰和,在鑣曰鸞。《疏》和,亦鈴也,以其與鸞相應和,故載見曰和鈴央央是也。《廣韻》本作鉌。又《爾雅・釋樂》大笙謂之巢,小笙謂之和。《註》和,十三簧。又《周禮・夏官・大司馬》以旌爲左右和之門。《註》軍門曰和,今謂之壘門,立兩旌以爲之。《戰國策》與秦交和而舍。又《諡法》不剛不柔曰和。又和夷,地名。《書・禹貢》和夷底績。又雲和,地名。《周禮・春官・大司樂》雲和之琴瑟。又《廣韻》州名,在淮南,漢屬九江郡,齊爲和州。又《韻會》西和州,秦蒙恬築長城始此,唐爲岷州,宋攺西和州。又《廣韻》姓也。本自羲和之後,一云卞和之後,晉有和嶠。又《正字通》養和,今之靠背也。李泌采異木蟠枝以隱背,號曰養和。又《松陵集》皮日休以五物送魏不琢,有烏龍養和,桐廬養和。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胡臥切,禾去聲。《廣韻》聲相應。《易・中孚》鳴鶴在隂,其子和之。又《爾雅・釋樂》徒吹謂之和。又《集韻》調也。《禮・檀弓》竽笙備而不和。又《禮運》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爲質也。《註》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加以滑甘,是謂六和。又《禮器》甘受和。《釋文》和,戸臥反。《周禮・天官》內饔掌王及后世子膳羞之割烹煎和之事。
反切:戸戈(《廣韻・下平聲・戈・和》)胡臥(《廣韻・去聲・過・和》)
英文翻譯:harmony, peace; peaceful, calm

古汉语:



①<形>音樂和諧;協調。《察傳》:「正六律,~五聲,以通八風。」【又】協和;和睦。《季氏將伐顓臾》:「蓋均無貧,~無寡,安無傾。」
②<動>和好;交好。《屈原列傳》:「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議~。」
③<形>溫和;暖和。《蘭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暢。」
④<形>和悅;謙和。《信陵君竊符求趙》:「微察公子,公子顏色愈~。」
⑤<介>連帶;連同。杜荀鶴《山中寡婦》:「時挑野菜~根煮。」
⑥<介>與;跟。《陳州糶米》:「~那害民的賊徒折證。」
⑦<連>與;和。岳飛《滿江紅》:「八千里路雲~月。」

①<動>應和;跟着唱;跟着吹奏。《荊軻刺秦王》:「荊軻~而歌。」《垓下之戰》:「歌數闋,美人~之。」《赤壁之戰》:「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之。」
②<動>依照別人詩詞的格律或內容作詩詞。白居易《初冬早起寄夢得》:「詩成遣誰~?」
huò<動>混合;揉合。《活板》:「其上以松脂、蠟~紙灰之類冒之。」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