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书写练习

查看笔顺

拼音:jiē  笔画: 部首:



康熙字典:

部首:手
字典出處:宋本廣韻:頁379第4頁479第32頁479第36頁497第27頁498第15頁500第14康熙字典:頁444第05辭海: 卷5頁8610第3GSR: 第313.n漢語大字典: 卷3頁1916第05
國語發音:jiē
粵語發音:kit3
說文解字:《手部》揭:高舉也。从手曷聲。
宋本廣韻:《廣韻・去聲・祭・憩》揭:褰衣渡水由膝已下曰揭。打開字典《廣韻・入聲・月・訐》揭:揭起。《說文》曰:髙舉也。打開字典《廣韻・入聲・月・𢷒》𢷒:擔𢷒物也,本亦作揭。其謁切,五。打開字典《廣韻・入聲・月・𢷒》揭:上同。打開字典《廣韻・入聲・薛・傑》揭:高舉。又朅、許二音。打開字典《廣韻・入聲・薛・朅》揭:髙舉也,又擔也。打開字典《廣韻・入聲・薛・孑》揭:揭起。
康熙字典:《康熙字典・手部・九》揭:《唐韻》《集韻》《韻會》𠀤居謁切,音訐。《說文》高舉也。或作𢶆。又《唐韻》基竭切《集韻》《韻會》丘傑切,𠀤音朅。義同。或作担。又作拮。又與偈通。車疾貌。《王應麟・詩攷》韓詩,匪車揭兮,見漢書王吉傳。又《唐韻》渠列切《集韻》《韻會》《正韻》巨列切,𠀤音傑。與𢷒同。或作搩。《增韻》舉而豎之也。《前漢・𨻰項傳贊》揭竿爲旗。《張衡・西京賦》豫章珍館,揭焉中峙。又擔也,負也。《戰國策》馮煖于是乗其車,揭其劒。《史記・東方朔傳》數賜縑帛,擔揭而去。又姓。《前漢・功臣表》安道侯揭陽定。又《唐韻》《集韻》《韻會》𠀤其謁切,音碣。亦擔也。又長也。《詩・衞風》葭菼揭揭。又《集韻》《韻會》𠀤語訐切,音钀。義同。又《唐韻》居列切,音孑。揭起也。《詩・小雅》維北有斗,西柄之揭。又《大雅》顛沛之揭。《傳》揭,見根貌。《疏》樹倒故根見。《戰國策》唇揭者,其齒寒。《註》揭,猶反也。又啓事。今日揭帖。又《唐韻》《集韻》《韻會》𠀤去例切,音憩。亦高舉也。又褰衣涉水,由膝以下也。《詩・邶風》淺則揭。《爾雅・釋水》揭者,揭衣也。《司馬相如・上林賦》涉冰揭河。又《集韻》其例切,音偈。揭陽,縣名。《前漢・地理志》南海郡揭陽縣。又丘言切。與攑同。亦舉也。
反切:起例(《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憲問第十四》)去例(《廣韻・去聲・祭・憩》)居竭(《廣韻・入聲・月・訐》)其謁(《廣韻・入聲・月・𢷒》)渠列(《廣韻・入聲・薛・傑》)丘謁(《廣韻・入聲・薛・朅》)居列(《廣韻・入聲・薛・孑》)
英文翻譯:raise, lift up; surname

古汉语:


jiē
①<動>高舉;舉起。《過秦論》:「斬木為兵,~竿而起。」
②<動>顯露;顯現。《戰國策·韓策》:「唇~者甚齒寒。」
③<動>分開;撥開。《柳毅傳》:「武夫~水指路。」
④<動>掀;啟;打(開)。《智取生辰綱》:「一個客人便去~開桶蓋。」
⑤<名>標識。郭璞《江賦》:「峨眉為泉陽之~。」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