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部首:木
字典出處:宋本廣韻:頁501第12頁520第49康熙字典:頁560第30辭海: 卷7頁2630第3GSR: 第1125.i漢語大字典: 卷2頁1314第09
國語發音:lì láo yuè
粵語發音:lik1
說文解字:《木部》櫟:木也。从木樂聲。
宋本廣韻:《廣韻・入聲・藥・藥》櫟:櫟陽縣名在京北。又音歷。打開字典《廣韻・入聲・錫・靂》櫟:木名柞屬又音藥櫟陽縣名。
康熙字典:《康熙字典・木部・十五》櫟:《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卽狄切,音歷。《說文》木也。《邢昺曰》似樗之木。《詩・秦風》山有苞櫟。《疏》引《爾雅》云:櫟,其實梂,橡也。《陸璣疏》秦人謂柞櫟爲櫟,其子房生爲梂。河内人謂木蓼爲櫟,椒榝之屬也。其子亦房生,此秦詩宜從其方土之言柞櫟是也。又不材之木也。《莊子・人閒世》匠石見櫟社樹,其大蔽牛,觀者如市,匠石不顧。又不生火之木也。《淮南子・時則訓》十二月,其樹櫟。《高誘註》木不生火,惟櫟爲然。又地名。《春秋・桓十五年》鄭伯突入于櫟。又鳥名。《山海經》天帝之山有鳥,黑文而赤翁,名曰櫟。又與擽通。《詩・周頌》鞉磬柷圉。《疏》圉狀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鋙,刻以木長尺櫟之。又《唐韻》以灼切,音鑰。櫟陽,縣名。《前漢・地理志》屬左馮翊。又《集韻》式灼切,音爍。地名。在晉。又《集韻》歷各切,音洛。《詩・秦風》山有苞櫟,隰有六駁。《唐韻》櫟駁通叶,無二音。又《唐韻》魯刀切,音勞。《史記・楚元王世家》㛮詳爲羹盡櫟釜。《漢書》作轑釜。考證:〔《詩・秦風》山有苞櫟。《註》引爾雅云。〕謹照原文註改疏。〔陸璣疏河南人謂木蓼爲櫟。秦風苞櫟從其方土之言柞櫟也。〕謹照原文南改内。秦風以下改爲此秦詩宜從其方土之言柞櫟是也。〔《淮南子・時則訓》官獄其樹櫟。〕謹照原文文義,官獄爲十二月三字。
反切:以灼(《廣韻・入聲・藥・藥》)郎擊(《廣韻・入聲・錫・靂》)
英文翻譯:chestnut-leaved oak; oak
古汉语:
櫟
lì
①<名>柞樹,一種喬木。《詩經·秦風·晨風》:「山有苞~,隰有六駁。」
②<名>欄干。《史記·滑稽列傳》:「建章宮後閤重~中,有物出焉,其狀如麋。」
yuè地名。春秋時晉、楚、鄭三國各有櫟。
常见问题:
- 櫟的拼音是什么?
櫟的拼音是lì .
- 櫟总共有多少笔?
櫟总共有笔.
- 櫟的笔画写法?
櫟的笔画写法请点击上方"查看分步写法"按钮查看.
- 櫟的在线书写练习网站?
本页即是櫟的书写练习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