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部首:阜
字典出處:宋本廣韻:頁161第31康熙字典:頁1348第06辭海: 卷1頁4155第03GSR: 第1.m漢語大字典: 卷6頁4119第11
國語發音:ā à a ē ě ǎ
粵語發音:aa2 aa3 aak3 o1
唐代發音:qɑ
說文解字:《𨸏部》阿:大陵也。一曰曲𨸏也。从𨸏可聲。
宋本廣韻:《廣韻・下平聲・歌・阿》阿:曲也,近也,倚也。《爾雅》云:大陵曰阿亦姓風俗通云阿衡伊尹号其後氏焉又虜三字姓四氏後魏書云阿伏于氏後改爲阿氏阿鹿桓氏後改爲鹿氏又有阿史那氏阿史德氏。烏何切,七。
康熙字典:《康熙字典・阜部・五》阿:《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於何切,音娿。《爾雅・釋地》大陵曰阿。《玉篇》水岸也,邸也。《詩・小雅》菁菁者莪,在彼中阿。《傳》中阿,阿中也。又《大雅》有卷者阿。又《爾雅・釋地》偏高曰阿丘。《釋名》阿,荷也。如人擔荷物,一邊偏高也。《詩・鄘風》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又《玉篇》倚也。阿衡,商官名。《書・太甲》不惠于阿衡。《傳》阿,倚。衡,平。又《史記・范睢傳》不離阿保之手。又《倉公傳》故濟北王阿母。《註》服虔云:乳母也。又《前漢・王莽傳》太阿右拂,大司空甄豐,少阿羲和,京兆尹劉歆。《註》皆官名。又《儀禮・士昏禮》賔升西階,當阿東面致命。《註》阿,棟也。今文阿爲庪。《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四阿重屋。《註》四阿,若今四柱。又《詩・小雅》隰桑有阿。《箋》枝條阿阿然長美。又《玉篇》比也,曲也。《左傳・昭二十年》阿下執事。《孟子》汙不至阿其所好。又《集韻》一曰慢應。又地名。《左傳・襄十四年》敗公徒于阿澤。《註》濟北東阿縣西南有大澤。《史記・李斯傳》阿縞之衣。《註》東阿縣,繒帛所出。《前漢・地理志》涿郡阿陵縣。又宮名。《史記・秦始皇紀》先作前殿阿房。《註》括地志云:秦阿房宮,亦曰阿城,在雍州長安縣。一云阿,近也,以其去咸陽近,故號阿房。又太阿,劒名。《戰國策》龍淵太阿。又鬼名。《莊子・達生篇》東北方之下者,陪阿鮭蠪躍之。《註》陪阿,狀如小兒,長尺四,黑衣,赤幘,大冠,帶劒持戟。又《淮南子・天文訓》天阿者,羣神之闕也。又月御曰纖阿。《司馬相如・子虛賦》纖阿爲御。又陽阿,古名俳,善歌者。《古詩》渡江采菱發陽阿。又姓。《官氏志》唐阿光進,明阿賢,本出阿伏氏。又《韻會小補》與呵通。《老子・道德經》唯之與阿,相去幾何。《註》唯與阿,遲速小異。又《集韻》倚可切,娿上聲。與猗同。柔貌。《詩・檜風》猗儺其枝。《釋文》猗,於可反。《集韻》猗,或作阿。又《韻會小補》音屋。《古詩》家中有阿誰。《木蘭詩》阿耶無大兒。《又》阿妹聞𡛷來。《世說新語》一門則有阿大中郞。又《字彙補》阿葛切,音遏。《釋典》有阿難。
反切:烏何(《廣韻・下平聲・歌・阿》)
英文翻譯:prefix for people's names; used in transliteration
古汉语:
阿
㈠ā詞頭,多用在親屬名稱或人名的前面,盛行於魏晉以後。《孔雀東南飛》:「~母謂~女:『適得府君書,明日來迎汝。』」《顏氏家訓·風操》:「梁武小名~練,子孫呼練為絹。」
㈡ē
①〈名〉山陵;大丘。王勃《滕王閣序》:「訪風景於崇~。」
②〈名〉山灣。屈原《山鬼》:「若有人兮山之~。」
③〈名〉屋角翹起來檐。《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閣三重階。」
④〈動〉曲從;迎合。《韓非子·有度》:「法不~貴,繩不撓曲。」(貴,地位高的人。)
⑤〈動〉偏私;袒護。屈原《離騷》:「皇天無~私兮。」〖引〗親近。《後漢書·文苑傳下》:「苟失其道,則兄弟不~。」
⑥通「婀」。柔軟而美麗的樣子。《詩經·小雅·隰桑》:「隰桑有~,其葉有難。」(難,茂盛的樣子。)
㈢hē通「呵」。斥責。《老子·二十章》:「唯之與~,相去幾何。」【阿諛】ēyú迎合別人的心意,說奉承話。《後漢書·楊震傳》:「其~取容者,則因公褒舉,以報私惠。」
常见问题:
- 阿的拼音是什么?
阿的拼音是ā .
- 阿总共有多少笔?
阿总共有笔.
- 阿的笔画写法?
阿的笔画写法请点击上方"查看分步写法"按钮查看.
- 阿的在线书写练习网站?
本页即是阿的书写练习网站